歌游中国总导演卫青撰写文章入“两会”特刊


    歌游中国总导演、脉果儿文旅板块战略合伙人、品牌总顾问卫青就文旅产业相关问题撰写的题为"让文化产业真正落地,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的文章入选《“两会”特刊》,让作为见证者的我们,再一次感受到文旅融合观念和文旅运营思维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


    “身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进程之中,正确指向的文化产业,将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内涵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再创造,同时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品格的有效方式。”




全文赏析: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2018年12月28日发布的《2017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国内旅游市场高速增长,入出境市场平稳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收入4.57万亿元;入境旅游人数1.39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234亿美元;加上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40万亿元。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

    元月 3 日至 4 日,2019 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与会的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厅局长们在工作汇报和讨论中,面对旅游业的快速迅猛发展形式,针对各地从宏观上依然存在的旅游模式较为单一、产业结构不够丰富、消费多元化需求尚难满足的实际情况,纷纷提出要在各地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于 2019 年在旅游工作中加大创新力度,在旅游业中挖掘和扶持文化元素和复合潜力,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康养旅游、体验旅游、探险旅游、学研旅游、创业旅游、创作旅游等等众多不同的旅游目的和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日益迅猛发展。其中,许多景观的独特和唯一,以及传统文化和历史标志性的凝结,成为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如张家界、九寨沟、黄果树瀑布、黄山、华山、泰山、普陀山、长江三峡、孔庙、少林寺等等。但如果没有“自古华山一条路”,没有“五岳独尊”等文化景观,没有电影《少林寺》的中外热映,许多的名山大川庙宇庭院会呈现同质化的旅游性质,不会有如今中外游客如织的良好运营现状。典型的如长江三峡旅游中始终保持良好经营状况的巫山旅游,自奉节夔门至宜昌南津关的近 200 公里三峡风光,绵延都是山脉和绝壁,之所以游客没有更多去其它更高更险的沿线山脉而是多去巫山领略神女峰,就是因为这里有“巫山云雨、巫山神女”传说的文化景观。纵观全国,时至今日门票依然是大部分的景区和旅游经营单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游客们“到此一游,拍照留念、抬腿走人”是一个普遍现象,尚没有脱离出观光旅游这一旅游产业最低端的经营模式。而据国外权威旅游产业评估机构的数据分析,成熟稳定的旅游经营机构,门票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不会超过 20-30%,更多更稳定的收入来自于休闲度假、各种服务设施和特色化的文化消费。近年来国内旅游人数的井喷式增加,丰富旅游内涵,合理产业结构,提升服务品质,在拓宽旅游产业多业态经营发展的前提下,实现适合于时代发展和当下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

    这为我们提出了如下必须思考的课题: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是否应进一步思考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机制到底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态才能更好地与特定的旅游融合、增益发展?如何迅速让文化元素形成品牌,在旅游产业中真正起到聚人流、促销费和增卖点的作用?




文化景观的搭建与传播

    文旅融合的核心机制在于文化景观搭建。所谓文化景观,就是在一定自然景观之上的意识形态,是自然地理在意识范畴的投射和反映。自然地理是文化景观的生成条件,文化景观赋予了自然地理文化印记,两者相互依存,有机构成整体,成为可传承性的人类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的头脑和意识之中。对于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或者一个景点来说,文化景观通常是与自然景观结合的一个故事、一个传说、一种行为模式、一种物产、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种心理寄托等。

    人们通常认为,旅游最初是从人们游山玩水开始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直至今天,旅游从最初的随机观光和和对自然的好奇与发现,逐步发展和分化出了现如今的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康养旅游、体验旅游、探险旅游、学研旅游、创业旅游、创作旅游等等众多不同的旅游目的和形式。一方面得益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消费需求增加,更得益于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自然地理景观不外乎江河湖海、山脉森林、石瀑洞泉,没有一定文化的附着,很难在众多景点中树立起无可替代的独特性。我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近年来每至长假,上述知名的景区景点人满为患,蜂拥而至,使当地旅游质量难以保证,而其它更为众多的非知名景区却又门可罗雀,艰难支撑。如果做不到在全国范围内使绝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且大部分依然要靠观光旅游这种低端的旅游消费模式,旅游业的全面快速稳定增长终将会遇到瓶颈、难以为继。

    由此看来,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少数绝无仅有的自然地理景观以外,就普遍意义来说其实是文化层面的竞争。文化景观本身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旅游品牌,是旅游的金字招牌,也是旅游产业持续增长和不断拓宽与丰富经营、消费内容的必由之路。国际上最热点的旅游城市,如伦敦、巴黎、罗马、希腊、埃及、金边等,国内的北京、西安等等,都是文化景观显著、文化积淀丰富的城市。现代商业文化同样也可以成为新型的文化景观引来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如纽约、香港、迪拜、上海、东京、新加坡,甚至更新兴的城市深圳,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范例。






文旅融合核心竞争力的培塑

    我自2012年开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研究,尝试用《歌游中国》的形式,以长江三峡为模板进行文化景观搭建从而配合旅游发展的实践。组织全国知名词曲作家和音乐人,以三峡的地理风貌和民族、人文特色创作大量歌曲和音乐电视作品,为由湖北和重庆市政府主办的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打造了2平方公里的实景演艺《峡江音画》,2018年为5A级景区三峡人家打造了7.6平方公里的游览式实景演艺《峡江风情画》......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有不断创造文化景观、丰富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提炼中华文化精神标识,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式的重要环节,只有提炼出来,才能更好地传递和展示。用文化产业的手段为旅游搭建文化景观,助力旅游提升,才会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旅游增长效果。从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全面推动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搭建才是文旅产业全面均衡发展的核心机制。

    文化产业为旅游搭建文化景观和传播渠道,带动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旅游产业反过来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创作和创造的丰厚土壤,让文化产业始终贴近并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为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文旅能够在探索和实践中真正融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服务、产业互补、融合发展,电影将不必如当前这样两脚离地在空中“赌”票房,电视剧也不会因为“赌”收益而去偷买收视率、创作的歌曲也不会无病呻吟、不知所云,青年人在活跃的自媒体和各种视频与直播中,能够更多地展现青春活力和时代风采,更多地传播服务于社会的正能量。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创作为各地旅游创造文化景观,就有了明确的功能指向和精细的产业分工,这种深度融合的产业机制将会更加有机、合理。让文化产业真正落地,为旅游注入文化灵魂,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

    我们正身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身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进程之中。正确指向的文化产业,将为我们民族的灵魂不断地进行丰富和再创造,同时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品格有效方式。机制合理的旅游产业,更是我们建设“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美丽家园的最好途径。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我们的文旅产业融合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Copyright©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歌游九州(北京)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工信部备案:京ICP备190018065号